本篇文章1767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杨宠从上海强发

注册资金仅为3000万元的武汉德邦投资有限公司原被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企业开发十堰经济开发区机场路、白武路及沿线一级山地整理和二级土地开发、十堰国际汽车会展中心和4s店等项目“就近”,但最终项目落后

今年上半年,央企地产商的快速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同规模民营地产商,房地产项目销售排名出现了新的中央“进”人群“退”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民营地产商希望依靠央企在房地产行业展开宏观展望。

正略钧策合伙人郝炬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德邦和中冶的合作半途而废的现象是一个案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民营住宅企业和中央企业的开发合作,既有特点又互补,有可能在大范围内迅速发展。 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可以快速发展在一点专业能力、开发经验方面有所欠缺的央企房地产公司。 通过参加民营地产商的项目,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完全符合国资委的要求。

“民企“傍”央企 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新的“国进民退”?

在中冶湖北被“驱逐”,央企房地产商上演了新的“国进民退”。 前20家房企中,中海、保利、华润、招商等央企销售额均较去年大幅上升。 在中国指数研究院、克比瑞等公布的年上半年房企销售额排名中,前20名除了中海、保利、华润等早先流传的特色房企外,还包括中信地产、保利香港等近期崛起的公司。

中国房地产新闻集团研究中心社长陈啸天表示,中央企业的资源管理必须远远超出常规民营公司。 以保利为例,无抵押贷款可以达到96%,很多公司做不到。 另外,中央企业在拿地方面很有特点。 陈啸鸣认为,对央企来说,在这个行情下,对央企风险的担忧其实不大,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机会。

此前,中海是最早进行价格调整的公司,保利以2008年的低价拿地,在最近三年中保持了后者的快速扩张。

对于中央企业的特点,dtz戴德梁行华东区综合住房服务负责人、董事伍惠敏也深有感触。 伍惠敏认为下半年的市场仍将保持这样的格局。 因为中央企业在信用贷款等多方面得到支持,远远超过了民营住宅企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民营地产商希望通过项目参与等合作形式,与央企地产商一起开发房地产项目,实现调控下的逆势扩张。

合作并不完全有利

实际上,民营房地产企业不敢轻易与央企合作,有很多理由。

郝火认为,如果民间资本本身没有较强的开发能力,中央企业的企业品牌影响很大,只依靠资源特点和雄厚的资金,从地方获取低价土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可能性很小。

迄今为止,业界一直在学习先进模式,探讨以低价获得土地的可能性。 但是,人们认为最终不能像过去那样大规模廉价地获得土地。

特别是中冶的退出和德邦的合作,应该和中冶房地产开发资源整体集中在中冶运营商身上有关。 在本职工作不是房地产的中央企业相继撤出的情况下,复制德邦路线,要么选择本职工作不是房地产的中央企业,要么与中央企业集团的本职工作房地产公司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但邓炬还表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央企实际上与民营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潜力。 虽然在销售额排名前20的房企中央企数量不少,但除中海、保利、华润等老牌房地产企业外,其他央企房地产企业基本不在其中。 因为,许多央企地产商进入市场才三五年,专业经验和资质不如民营地产商丰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民营企业地产商合作共同开发房地产项目,其实是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民企“傍”央企 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事实上,早期中粮、中航等央企房地产公司有与地方民营公司和公用企业合作开发的经验,同时也因这些合作开发而迅速成长。 必要时中央企业也可以通过进入民营房地产企业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同样,民营企业和央企合作,不仅有助于后者企业品牌的迅速扩张,还可以向央企学习管理财务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多。 从这两点来看,民营企业和央企联手,实际上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但是,对民营企业来说,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也不完全只是利益。 上海同策咨问机构研究总监张雄大认为,最大的风险是民营企业在与央企的合作中失去了对项目的控制权,有可能被边缘化。

转载时请联系“每日经济信息”。 未经《每日经济信息》授权,严禁转载和镜像,违者必须追究。

每次预约都打电话

北京: 010-58528501上海: 021-61283003深圳: 0755-8359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无锡: 15152247316广州: 020-89660257

标题:“民企“傍”央企 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地址:http://www.fahuo.net.cn/fzkx/1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