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07字,读完约6分钟

本网北京10月14日电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全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覆盖全国城镇住房困难家庭的20%,让大众共享改革成果。 这五年是我国历史上政府住房保障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给全体人民住的地方”的目标越来越接近现实。

对困难家庭实行“见底”的保障房建设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

山东省滕州市52岁的刘凤华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高血压,几乎没有劳动力,两个儿子在上青岛的大学和当地的中学。 家庭的经济来源依靠作为清洁工的丈夫每月1100元的工资和不到6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收入。

2010年12月,刘凤华一家在当地建设的荆善安搬到南区的保护室。 “23年内搬了16次家,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很平静。 ’面对记者,刘凤华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刘凤华的故事,不过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浪花。 住宅是人生存的地方、快速发展的基础。 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搁置”,是党和政府的当然职责。

2008年中央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十几次特别会议,研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高层的大力推动下,各地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有2650万户城市住房难家庭居住在新建住房中,实物住房保障受益户数占城市家庭总户数的比例从“十五”期末的5%左右上升到11%。 此外,4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

复盖范围从低收入层持续扩大到夹层层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住房体制改革,为我国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活力,但由于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房价暴涨等问题,住房市场在处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而且,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每年城市人口增加1500多万人。 新就业人员和常住外国工人的支付能力弱,难以处理住房的诉讼。

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处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若干意见》,各级政府以处理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难为重要职责,进一步确定住房保障范围和标准,为处理住房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制度保证。

2009年以来,中国继续启动中央下放煤矿、国有林区、国有工矿、城市等棚户区和危险住房改造工程,住房保障范围从城市扩大到林区、垦区、矿区等区域。

2010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规划。 其着眼点是处理中等收入居民、新就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等“夹层”住房问题,填补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大空白,标志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主要类型,对应不同收入、不同类型的住房困难群体,保障范围主要包括低收入、中等收入的无住房和住房困难家庭,以及棚户区居民。

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卫民指出,近年来,正是因为我们更加强调住宅民生属性,把满足群众基本居住诉求放在主要位置,才构建了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供给为主的城市住宅政策框架,“低端有保障、中低端

全面推进避免短命、突破瓶颈的结构建设

五年的探索实践过程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确定方向、梳理思路、完善政策的过程。

其一,以租赁和购买为前提的“有住处”的住房制度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表示,从总量来看,目前城镇成套住房数量与城镇家庭户数之比大致在0.8:1左右,加上住房占有不均衡,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居住者拥有那所房子是几千年来的社会理想,但我们必须逐渐确立新的居住理念,即“人人有住房”,而不是“人人有住房”。 1998年房改以来近14年的探索,特别是近5年的尝试,社会各界逐渐在“居住之所”上达成共识。

“5年来中国住房保障体系初步成型”

许多专家认为,为了建立比较完整成熟的住房保障体系,美国花了近100年,新加坡和日本花了50多年。 这是因为中国“十二五”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考虑到了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的现实国情和地方政府的实际承受能力。

其二,以各级财政补贴和补助资金、银行融资资金、社会资金、个人筹集资金为组成部分,初步构建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在财政投入方面,目前有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省市县财政常规预算安排资金、住房公积金附加净利润安排资金、土地出让净利润中安排资金、地方债安排资金等。

一些银行领域的金融机构,对廉价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贫民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进行了融资资金支持。

广州、深圳等市采取政府与公司合作建设、公司自建、BT建设、公司与农村集体组织合作建设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公租房等多种模式,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加快了“夹层”集团住房难问题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三,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日益清晰。 经过五年的大规模实践,中国逐渐梳理了住房保障的范围、标准、供给结构和配套政策体系。 例如,在品种上,住房翻新、安居房、扶贫房、廉租房等10多种相继出现,都不是“与时俱进”、顺应市场变化的结果。

在管理分配方面,各地实行住房保留、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不仅接受社会监督,还因地制宜,从准入标准、考核程序、动态管理、退出执行等方面着手,建立各具特色的政策制度,使社会满意,人民满意

 

标题:“5年来中国住房保障体系初步成型”

地址:http://www.fahuo.net.cn/fzkx/1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