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6字,读完约2分钟

经记者何珺是北京发

,但是碳汇交易的标准和规则目前在中国还是未知数,但公司和个人即日可以在网上购买“碳汇”,同时可以购买的“碳汇”是交易的潜在来源

1月18日,中国绿色碳基金会在国家林业局公布了成立半年来的募股等各项业务情况,从年7月成立到年12月底,短短半年共募得9680万元,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领衔的第一个碳汇

原林业部副部长、中国绿色碳基金会理事长刘于鹤在会议上介绍说,中国绿色碳基金会是我国首个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核心业务是应对气候变化。

据悉,目前个人和公司可以通过中国绿色碳基金会,通过网上支付、电话等多种娱乐方式购买碳汇,买家可以获得购买凭证、造林场所等新闻,

“通俗地说,就是公司和个人通过基金会‘购买碳汇’,基金会用其资金致力于植树造林,农民通过参加植树造林来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同时森林碳汇 ”原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中国绿色碳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说。

北京市碳汇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小平根据《每日经济信息》,通过中国绿色碳汇,推动北京市去年购买60元“碳汇”履行义务植树职责的途径,60元。

李怒云认为,“买碳汇”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服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碳信用指标,木材生物量属于种树的农民或国家(公益林部分), “我想买的‘碳汇’可以上市,国际上这个市场已经很热闹了,但前提是需要明确的产权和相关交易标准等政策。 ”

这个前提目前我国没有,购买碳汇是公益捐赠,购买的“碳汇”只是作为“自留”或礼品的时髦礼物。 但是,北京大学教授徐晋涛指出:“由于与国际接轨,确立了中国实际的‘碳汇’技术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碳汇’具有真正的额外性。”

他还说,在提到气候谈判、低碳经济时,往往集中在工业和能源等方面,而忽视林业(增汇减排)。 这正是最有潜力、比较容易发展的行业,在减排压力下,国家应该特别重视林业。 转载时请联系《每日经济信息》报社。 未经《每日经济信息》报社授权,严禁转载和镜像,违者必须追究。

联系电话号码: 021-60900099转688

每次预约的电话号码

北京: 010-58528501上海: 021

标题:“个体、公司可“网购”碳汇未来具交易潜质”

地址:http://www.fahuo.net.cn/fzkx/3125.html